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、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, 是中医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,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,是国家规定的中医学的主干课程,是中西医结合、中医骨伤、中药等专业的必修课。因此,该课程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。
中医诊断学作为专业基础课,既有理论教学又有临床教学,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密切的课程。该课程对学生知识、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直接和长远的影响。因此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临床基本技能的运用,是本学科的目的与任务。
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,是传统中医诊断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,它既要遵循中医理论的规律,又要同相关学科密切联系。通过本门课程的实验,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,多方位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产生、变化的机理,培养他们科研意识与兴趣。通过加强临床见习教学,在实践中培养中医诊法技能和临床中医辨证思维。
本课程主要有诊法、辨证、诊病和病案四部分内容:
·诊法,是指中医诊察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。主要包括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。四诊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、体征,是疾病的所反映的现象,也是判断病种、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。
·诊病,亦称“辨病”,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,得出病名诊断。
·辨证,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,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、综合,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、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,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。
·病案,又称病历,古称“诊籍”。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。 |